隨著醫療知識的進步,坐月子調養的觀念已經慢慢改變,婦產科醫師也更加認同小產調養應從營養學角度出發,須更注重營養素的補充,小產後分階調理可以精確的給予身體各階段最需要且適合的營養,而不是一味吃補或隨意使用傳統中藥配方卻不知道在補什麼甚至補錯,造成身體的負擔。現在就帶大家了解小產調理的階段進程。
小產調理第一階段-傷口復原
無論是哪一種流產方式,在胚胎胎盤脫離子宮後,原先和子宮接觸的面都會留下傷口。其中,子宮搔刮手術流產時,醫生會使用刮勺直接刮除懷孕組織,造成子宮內膜的傷害,而此時體內的發炎反應升高,導致營養素的消耗增加,因此流產後第一階段的調理要先著重於幫助傷口復原。 傷口復原時,需要胺基酸和蛋白質作為組織修復的原料,同時也需要維生素B1、B2、B3、B6幫助蛋白質的合成代謝並使身體能順暢的轉換能量,維生素C則可促進膠原蛋白合成,為傷口復原的助力。
小產後可注意補充優質蛋白,優質蛋白質食物所含蛋白質分子中,必需胺基酸的比例以及含量佳,且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如:黃豆及其製品、雞蛋、牛奶、肉類等。以及含維生素B群的食物,如:全穀類、小麥胚芽、糙米、瘦豬肉、牛奶、乳製品、黃豆及其製品、動物性蛋白、雞蛋、綠色蔬菜等。還有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芭樂、奇異果、彩椒、秋葵等。 除了一般飲食之外,也可搭配含有小分子蛋白胜肽以及關鍵維生素的營養補給品,小分子蛋白胜肽富含多種胺基酸,天然食物型維生素B群+C,可輔助胺基酸結合,幫助蛋白質代謝,給予第一階段身體最需要的營養。
需注意,若此時使用不符體質的現成活血中藥,或是食用麻油、酒精等料理,可能導致出血量增加、促進發炎反應,加重身體負擔並不利身體恢復喔。
小產調理第二階段-內膜增厚
自然流產者,導致自然流產的原因之一為子宮內膜太薄而造成胚胎著床後不穩定,而藥物流產與手術流產會對子宮內膜造成傷害,可能造成子宮內膜無法順利正常增厚,尤其是子宮搔刮手術的流產方式,為了將胚胎組織刮除乾淨,有可能會刮掉過多的子宮內膜,使子宮內膜過薄,因此流產後第二階段就要幫助子宮內膜順利增厚復舊。
蛋白質為構成人體大、小組織所必需的元素,因此蛋白質為內膜增厚的好幫手,蛋白質合成代謝的過程需要維生素B群的參與,也需要維生素C來強化蛋白質的結構,另外能維持細胞膜結構完整、保護細胞、穩定神經系統、幫助紅血球製造與發育及活化免疫細胞的礦物質也很重要。
小產調理第二階段除了優質蛋白、維生素B群及C之外,也要注意補充鐵、鎂、銅、鋅、硒、錳等礦物質,可以從這些食物中攝取到:紅肉(牛、羊、豬)、深綠色蔬菜、牡蠣、蝦、蛋黃、小麥胚芽、蘆筍、堅果等。 然而,平時除了從均衡飲食中獲取營養外,也能使用含有優質蛋白以及關鍵維生素與礦物質的調理營養補品補充身體修復階段額外的營養需求量,全方位滿足第二階段的調理需求。
小產調理第三階段-維持機能
傷口復原且內膜增厚之後,接下來就要維持子宮的機能,對於日常保健使子宮保有正常的健康或是日後有懷孕的需求都是必要的。此階段著重於保護子宮內膜的微血管,讓養分能好好的送達,維持子宮正常的週期性變化,而降低體內氧化壓力、清除自由基就是保護血管的好方法。
平常飲食中多攝取蔬菜水果,補充植化素及抗氧化維生素,如:維生素C、前花青素等,食物來源有:葡萄籽、蔓越莓、藍莓、十字花科蔬菜等,於植物性油脂中也可獲得具抗氧化能力的維生素E。 然而食物中的營養素可能會隨烹調方式而部分流失,因此額外搭配含抗氧化營養素的補充品,可以補充從食物中獲取不足的營養素,強力的抗氧化及抗發炎能力能保護子宮內膜微小血管的發育,促進骨盆腔血液循環,給予子宮足夠的營養並維持良好健康狀態。
小產後身體修復階段對營養素的需求比平時還要更多,從傷口復原、內膜增厚到維持機能,應按照各階段的需求給予適當的營養,除了正常三餐飲食之外,再搭配額外的營養補充品,能更有效率的幫助身體復原。我會建議你可以詢問台灣小產調理的專家優德莎莉,他們有營養師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留言列表